您好!欢迎来到恩施州茶业协会门户网站

恩施玉露驰名中外,这个82岁高龄老人功不可没

时间:2019-06-17 09:36:57

来源:

作者:

他,倾注半世时间,把唐时的悠悠茶风,带进了现代人的杯盏。

 

耄耋之年,仍前行在恩施玉露制作传统技艺传承和产业发展的道路上。

 

他,有师道,有匠心,有茶魂。他,是杨胜伟。

 



在恩施茶叶产业的征程上

他洒下满腔热血和辛勤汗水

默默地做着追梦者、实践者和开拓者

硕果累累

 

●  他参与研究的恩施玉露整形机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  他参与多个恩施玉露研究项目获湖北省重大科学技术成果、恩施市科学技术进步奖;

●  荣获“国际硒茶大师”“中华茶文化优秀教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恩施玉露传承人”“荆楚楷模”等称号。

 

 
 

 


他是杨胜伟

恩施职业技术学院退休教师

82岁高龄

仍坚守在该校恩施玉露制作技艺传承基地

他一边办公,一边教学

默默传承着恩施玉露制作技艺

因出生农村

深知农民艰辛

杨胜伟抱着

“学点技术,毕业后回农村为农民服务”的信念

 

1956年

他放弃高中保送名额,毅然选择了恩施农校。

1959年

杨胜伟从恩施农校毕业,并留校任教,同年他被推荐到浙江农业大学茶学系深造。

 

1963年

杨胜伟从浙江农业大学毕业,怀揣“为农民做事,发展家乡茶叶”的理想,回到恩施农校,做了一名茶学专业教师。那一年,他25岁。

 

 

在38年的教学生涯中

他一边致力于茶树种植、茶叶采摘加工的教学与研究

一边总结整理恩施玉露的生产技艺

让他没想到的是

困难比他想象的大得多

●  当时,制作恩施玉露,没有规范教材,师傅带徒弟没有统一的技术和教学标准,有很大的局限性和随意性,无章可循;

●  茶农们在茶树种植、茶叶采摘加工技术等方面手法不一,成品茶叶良莠不齐,无法统一;

●  下乡调研交通不方便,和茶农的交流沟通困难。

 

 

 


面对困难

他没有放弃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杨胜伟深入探究各道工序中的每一处细节对茶叶成品产生的影响和其中的原理,并实验揣摩。实际操作中,焙炉盘上的温度居高不下,把杨胜伟的手烫出一个又一个水泡,往往旧伤未愈又添新伤,他的手磨出了沁着茶色的老茧。经过10多年摸索和研究,1972年,他终于写出恩施玉露生产技术的初稿。1973年,杨胜伟主笔撰写的湖北省《茶叶生产与初制》“恩施玉露”部分,让制茶人有了可以查阅的课本,恩施玉露茶树种植、茶叶加工开始走向规范化、科学化。

 


2014年

77岁高龄的他完成《恩施玉露》专著

该书2015年出版

书中首次提出加工恩施玉露的

“工艺温度域”概念和“偶数法则”

系统总结出了操作技术:

把住“鲜叶采管和及时快速加工”两大环节;熟练掌握“搂、端、搓、扎”四大基本手法;紧扣“蒸、搧、抖、揉、铲、整”六大核心技术;谨记“冷热分明,正点投叶”八字要诀;掌握“稳、适、并、顺、高、小、转、轻、紧、不”十大技术要领,从而确立了恩施玉露传统制作技艺的理论体系,规范了操作技术规程。

 

 

这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专著

做到了在创新中传承

在传承中创新
 


因为对恩施玉露的钟爱和服务农民的责任感

杨胜伟选择退而不休

他决定继续为我州茶叶产业服务

转、轻、紧、不”十大技术要领,从而确立了恩施玉露传统制作技艺的理论体系,规范了操作技术规程。

 

从1997年退休至今的22年间,他参与我州举办的各类茶叶技术培训班授课300余期,学时长达3800多个小时,培训学员20000余人;同时为全州46家茶叶企业担任技术顾问,传授恩施玉露制作技艺;采用集中教学和面对面、手把手教等方式,培养恩施玉露制作技艺传承人600多名。

 

满目青翠的茶园、

萦绕着茶叶清香的茶叶加工厂

和不断成长的恩施玉露接班人

是他前行的最大动力

也是对他付出的最好回报

面对辛勤汗水换来的成果和荣誉,杨胜伟说:

 

只要有能力,我就要继续把老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传承下去,玉露茶制作技术易懂易学,产品附加值高,便于大范围推广。在传承了玉露技艺的同时,帮助农民脱贫致富,两全其美。

 

这也印证了他“不忘初心,只想为农民做点事”的一生追求。

 

 

恩施玉露

香飘神州

名扬四海

他功不可没

 

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我州茶园总面积达到163万亩,成为全国最大的富硒茶基地。经中国农产品品牌研究中心品牌价值评估,“恩施玉露”品牌价值达18.07亿元。